时隔两年,在翻阅历史文档时不经意发现两年前写的实习报告,颇觉诙谐有趣,于是发出来邀诸君共赏。
我的实习单位是字节跳动上海商业变现部门,在为期六个月的实习中,我主要从事后端开发工作,时间为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。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能是为字节跳动各项业务提供广告变现结算服务,包括对账单,发票,税率,催款,坏账等业务场景。我的实习岗位是后端开发实习生,主要负责维护税率,返点模块,迭代开发回款,催款模块。工作内容包括文档编写,跟进产品需求,技术设计和迭代开发。
八月中旬我的字节跳动实习生活开始了,我是我们部门第20号人物(现在超80人),我们组第3人(现在已15人),也是年龄最小的那位。第一次走进字节跳动的大门,我还懵懵懂懂,对公司种种新鲜事物既感到好奇,又因无知而害怕。整个八月,我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。我没有被分配到开发任务,初来乍到,我的leader让我先熟悉熟悉环境,了解了解业务,实则是实在没时间管我。本来公司规定每个实习生都有一名导师负责带着入门,但我们部门实在是太忙了。那段时间正值美国封禁Tiktok事件中,整个部门为此事成天开会,而我的导师恰好是部门leader,更是整天见不到一面。部门本来人就少,加上开会多,工位上竟时常只有我一人。每天晚上,我端坐于工位之上,环顾四周无一人,茫茫然不知所从,或对着业务文档发呆,或看着项目代码挠头,想问人却没人,想睡觉又不敢,现在想来,颇觉可怜可悲。整个八月,入职两周,只是觉得公司食堂饭菜不错,不枉费我每日出勤罢了。
九月份情况有了一些好转,一是我们新进了几位资历较深的同事,组员达到了5人,大家没那么忙了,我便有时间去请教了。二是我终于在北京的同事的悉心指导下完成了几个开发需求,颇觉事有小成,一扫颓废之气。刚开始我即写Java又写Python,两个语言在学校里都写过,感觉还算熟悉。不过在看到大佬同事们的代码后,颇觉吃惊,一是代码量惊人,二是模块数量惊人,三是代码手法惊人,最重要的是我全然看不懂。我们部门业务属性非常重,对业务理解不够,代码是完全看不明白的。什么税率,对账单,客户,广告主,返点,上游下游各种新名词层出不穷,加上部门新成立文档少,但项目又是老项目,历史包袱重,一时半会当真搞不明白。当时写需求只感觉是盲人摸象,这个需求要实现啥,我就写啥,会不会对其他模块造成影响,会不会上下游造成问题只能询问组内同事。按组内同事的话来说就是:能跑就行。
十月份情况好起来了。在北京的PM团队来了一趟上海,一连5天详细地为我们开发介绍了整个部门的业务背景,业务流程,业务知识。在这之中我才对部门整体业务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,顿时感觉之前都是管中窥豹,坐井观天。同时,虽然部门还在大力招人,但小组面对诸多业务需求人手还是不够,因此开始让我独立负责回款模块的后端开发。回款模块之前需求很少,但随着国外业务的增长,业务对回款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,需要有更多催款工具进行催款,更多回款分析工具来帮助业务人员管理回款账目。记得国庆假期过后,我开始着手自己的第一个大需求,体验完整的需求提出和评审,技术设计和评审,代码实现,前后端联调,自测和提测,代码预发布和正式发布的开发流程。整个过程代码开发时间可能30%不到,更多的时间是用来和组内,组外,部门间同事的沟通协作,和PM探讨需求。最后需求按时顺利上线,虽然现在来看当时需求并不难,但当时却颇觉任务艰巨,需求上线还捏着一把汗,怕出线上事故呢。
十一月份至一月份渐入佳境。我们小组当时扩充至12人,在这期间虽然需求开发上还会遇到一些问题,但都可以向组员们沟通解决。我更多的时间是在学习整个部门的业务流程,学习公司的组织方法,探索部门用到的技术框架和中间件,以及向同事们学习探讨各种生活、学习上的问题。小组内氛围非常好,我是当中最小的,其他同事大多25至35之间,阅历比较丰富。每日中饭晚饭散步之际,我或者向他们请教生活学习工作上的问题,或者悉心听他们谈论工作经验、分析时事等,从中对现代社会,工作生活学到了许多。
一月回校以后,我便来到史扬老师实验室中参加课题组,一边准备毕业设计相关事宜,一边学习密码学相关知识。学校内课题组和字节跳动实习感觉不太一样,在字节跳动时,虽说工作氛围好,但需求必须按时完成,还是很有压力的。在实验室实习时,压力就小些了,没有必须完成的压迫感。另外字节实习时早10晚10,疏于锻炼,对身体健康颇有影响。回到学校后,才能逐渐做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平衡,对身心健康对大有裨益。在实验室里,我参与项目组基础设施的搭建,包括Gitlab,Maven,SonarQube的配置,服务器的管理,项目的开发等等。整个过程循序渐进,涉及方面十分广泛,我从中学到许多,也感谢老师和学长们这几个月的指导和帮助。